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“市县结合”如何为全域教育优质均衡提速?一起来看这份“威海方案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 作者:王伟 王洋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-《人民教育》

近年来,山东省威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,始终将教育作为民生之本、发展之基。积极探索“市县结合、一体推进”工作机制,通过强化政府统筹、优化资源配置,加速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先后承担全国“双减”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等教育改革试点任务20余项,2025年所辖7个区市、开发区全部通过“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”认定,5个区市、开发区通过“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”认定,提供了优质均衡发展的“威海方案”。

一、突出政府主责:构建市域统筹、县域共进的“市县结合”工作机制

古语有云“郡县治,天下安”。从县域层面的区域性均衡到市域层面的整体性均衡,市县两级政府的统筹主导至关重要。构建市域统筹、县域共进、全域一体的工作机制,是实现基础教育全域优质均衡的基础支撑。威海市始终坚持将全域创建“优质均衡县”和“普及普惠县”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牵头主导的系统工程,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共同推进,推动政府保障责任层层落实。

一是顶格推进,建立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工作机制。由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、亲自调度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教育牵头、部门协同、区市主体”的工作格局,“一县一策”编制时间表、路线图,建立月调度、季通报机制,“点对点”通报进展情况,层层压紧压实各级责任,推动任务落地见效。自2019年山东省开展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以来,威海市连续5年获评优秀等级,教育财政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20%以上。

二是有序推进,构建科学系统、一以贯之的实施路径。自“十二五”以来,威海市就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连续纳入3个“五年规划”,明确提出要提升均衡发展水平,在全省率先完成创建任务。创建初期就确定了“政府主导、市域统筹、县域共进、分步实施”的实施原则和“城乡一体、优质均衡”的长期发展目标。2017年以来,市级层面先后出台财政支持、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类28项政策,在全域范围内明确义务教育公用经费、规划建设、设施配备、内部管理、质量评估标准“五个统一”要求,不断强化政策引领支撑和市域统筹指导,为全域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框架遵循。

三是科学推进,发挥权威高效、专业引领的督导评估作用。一方面,自上而下监测问题。在山东省率先全域推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,对所辖区市9大学科162类指标统一进行监测分析,为精准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。另一方面,自下而上查摆问题,在全市划定5个市级教育督导责任区,遴选622人组建覆盖全市的市县两级督学、教育督导员专业队伍,每月每人至少开展1次实地督导检查,督查结果直接通过威海教育数字服务平台上传云端,反馈至区市和学校,督导各学校办学质量巩固提升。

二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:追求优质资源供需匹配、均衡收益的外延式均衡

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立足于物,加大经费投入、加快硬件建设,实现区域、城乡、学校之间的统一标准是其基本表现。不同于基本均衡的要求,优质均衡不能仅仅停留在量的积累,而是要致力于提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,通过政策层面的动态调控实现供需匹配、均衡收益。对此,威海市主要实行“三个统一”和“一个动态调控”。

一是学校建设统一标准。坚持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一个标准、同步改善,明确新建城乡学校全部按照山东省二类以上办学标准建设,实现城里学校和农村学校一个样。近10年,威海市累计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150所,占现有中小学校总数的68.18%,新增学位13万余个,实现全市中小学100%标准班额教学。义务教育巩固率、入学率,塑胶运动场地覆盖率,校园信息化“校校通、班班通、人人通”覆盖率,校园安防“专职保安、一键报警、监控系统、护学岗”覆盖率连续10年均保持100%

二是师资力量统一调配。将教职工编制统一纳入市级编制池单列管理,实现跨区域、跨学段编制调剂。持续深化“县管校聘”和交流轮岗,推动城乡、校际师资均衡,每年交流轮岗比例接近30%。建立适度倾斜、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,将教师到农村、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参评高级、正高级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,并在评先选优时予以优先考虑。目前,全市城市与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城乡比接近11

三是优质资源统一共享。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,推行同学段学区制、跨学段协作制、学校联盟等集团化办学模式,探索结对成效与学校整体考核捆绑评价机制,城乡学校、优质及薄弱学校结对覆盖率100%。投入1700万元建成“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”,汇集网课视频、教育案例、新教材讲解等资源课包2000多万个,搭建空中课堂,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。2023年,威海市还新上线了“名师辅导讲堂”,在基本统一全市教学进度的基础上,遴选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、威海名师、省市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组成讲师团,实时跟进教学进度和重点难点录制优质视频课程,供全市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免费使用,连续开办100余期,收看人次超过200万,有力推动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
四是中考政策动态调控。针对以往高中“报志愿”招生中出现的“尖子生”扎堆、“重点校”突出等问题,威海市坚持“共性划片原则、个性招生办法”的思路,指导各区市“一区一案”确定招生办法,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区市中考划片招生,有效解决招生竞争矛盾,大大促进了各普通高中均衡发展。比如,文登区创新“奇偶分生”模式,将2所学校确定为同一招生范围,区域内按考生位次“奇偶数”确定录取去向。每年“奇偶数”分配由2所普通高中校长现场抽签决定,并邀请纪检监察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学校教师、家长等代表全程监督,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2024年,围绕中心城区初中学校划片后仍然存在的“热点校挤、薄弱校空”的问题,威海市又创新实施了具有威海特色的中考专项计划项目,在文登南海高级中学设立200个专项计划,向中心城区各初中学校按比例分校单列,适度提升乡镇及城区薄弱初中的高中录取比率。通过这类中考政策动态调控,切实缩小校际升学率差异,缓解家长中考焦虑情绪,推动教育资源和生源配置更加均衡。

三、聚焦办学品质提升:关注学生全面发展、个性发展的内涵式均衡

优质均衡发展并非统一、整齐划一的发展,而是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,不是削峰填谷,而是趋向高位均衡。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要从标准化转向多样化、特色化、个性化,要致力于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化发展。

一是实行“标准+特色”化发展。作为全国“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”8 个试点实验区之一,威海市大力推进学校“标准化+特色化”建设,推动学校办学品质实现内涵式提升。将教育部义务教育管理标准细化为236项“威海标准”和“一校一册校本标准”,详细规定了学校应该“管什么、怎么管”,解决了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、难以量化评价的难题,其中21项入选《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操作手册》。在全面实现“标准化”的基础上,鼓励学校基于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,在课程体系、教学方式、德育工作、学生培养、校园文化等方面塑造独特、稳定、优质的办学特色,打破“千校一面”,实现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。比如千山路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,但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土地资源创建了“田园躬耕”劳动实践校本课程,将语、数、音、美等融入劳动实践,让学生在亲身躬耕中得到综合历练,相关课程获评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近10年,威海市累计创建各类特色学校458所次,其中国家级特色学校163所次,形成了书香校园、人文教育、生态教育、劳动教育、海洋教育等校园特色“百花齐放”的格局,有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。

二是强化素质化育人。威海市同时承担着全国“双减”试点和“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”双试点建设任务,借用这个契机,威海市通过模仿移植、融合内化、创新再造等形式,将“作业设计与实施”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,出台《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》等文件,从全市层面统一规范作业设计和时长,引入“基础作业+弹性作业”模式,实现作业因材施教、减量增效,减轻学生作业负担。2023年,威海市围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、课后服务提档升级等6个方面一体化设计,开发威海市课后服务系统,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选课、课程评价等,让课后服务从学校“不打烊”到课程“不重样”,学生参与率达91.8%,相关经验入选教育部“双减”改革动态。

三是探索个性化培养。强化因材施教和拔尖人才培养,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充分的个性化成长。2024年创新威海市初中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跨学段贯通培养模式,依托威海一中和威海实验高中两所省级特色高中,面向城区初四年级学生,通过统一考试选拔综合素养优秀、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突出、具有特殊禀赋且学有余力的学生,单独编班,贯通培养,努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。

下一步,威海市将持续强化市级统筹,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在县域间合理调配。一是探索建立跨区域、跨学段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,打破市县壁垒和学段割裂,形成全域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生态。二是探索建立跨区域、跨学段的教师交流轮岗新机制,配套出台职称评审、绩效考核等激励保障措施,促进优质师资全域流动。三是发挥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应用场景新优势,推动基础学科大模型垂直应用,实现AI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通过积极探索、先行先试,持续深化“市县结合”管理机制改革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威海力量。

(王伟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;王洋系威海市委教育工作办秘书科副科长)

《人民教育》2025年第11期,原标题为《“市县结合”为全域教育优质均衡提速》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